分享
尼尔·盖曼的故事课
输入“/”快速插入内容
尼尔·盖曼的故事课
🔗
飞书用户4262
摘自《贾行家·文化参考3》🚪 035:尼尔·盖曼的故事课
1.
学讲故事,做财富新杠杆玩家
这里是《文化参考》,我是贾行家。
昨天我们聊的慕明的小说《宛转环》可以用来证明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,《纳瓦尔宝典》里也描述过:在今天的世界里,存在一个新的影响力和财富杠杆,那就是“复制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”。
只不过是 20 年前,当作家要过好几关,其中有不小的运气成分。
你写出作品来得向文学期刊投稿吧,能不能在堆满整个房间的信件里被编辑看到、什么时候通过修改刊发?这是第一关。
作品发表以后,读者反响如何,有没有热忱的前辈和评论家逢人说项,为你进行传播,帮助你逐渐建立新作者的定位?是第二关。
出版社会不会把你纳入选题,列入哪一个丛书里,面世之前要经历多少波折?是第三关。
之后,有没有人选送你去读作家进修班,建立圈内关系,作品能不能开上研讨会,会不会被选送评奖?是第四关。
没人知道在这样的生态和步骤里,我们错失了多少和天才相遇的机会,我绝不是抱怨——抱怨是浪费生命,除非能把抱怨变成艺术。这里要说的是:在这诸多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限制里,最基本的一条来自以出版为主的传播形态本身,它就是有固定的闸门或者瓶颈。
今天截然不同。在网络这个基于代码的杠杆面前,你只需要一台计算机,自己编程、录播客、拍视频、写东西,就可以直接连接到受众,零成本地复制、传播内容产品,获取可以无限放大的收益。
纳瓦尔这位成功的硅谷投资家说,这个新杠杆的特别在于:如果你使用劳动力杠杆,那么得有人追随你。同时,厂区里发生的一切事件你都要负责,不管怨不怨你都怨你;
如果使用资本杠杆,就得有人给你提供资金。如果你创业的话,那你比我清楚,投资人的钱是那么好花的吗?
可是假如你用的是这个由代码和媒体创造出来的新杠杆,你不再需要获得谁的许可了。新一代明星创业者的财富,几乎都是通过这种杠杆创造的,乔布斯、扎克伯格如此,李佳琪也如此。主要看自身有多大的创造力和行动能量。我们去年聊的《主权个人》那本书也讲到了这个变化机理。
纳瓦尔说,这种“新杠杆就像一个均衡器,让社会变得更平等”,
人们将不再分为蓝领还是白领、富人还是穷人,而是分为会用杠杆的和不会用杠杆的
。我虽然不觉得算法的平等,就等于最终的公正,但我承认这是进步,搞不好还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进步。从这个角度看,慕明这位坐在硅谷程序员的人体工学椅子上写小说的作家,绝不是偶然跨界,她完全理解这个杠杆,而且参与制造这个杠杆,所以她的写作和传统写作截然不同。
新杠杆和旧闸门的过渡可以很平滑的、相互成全,就像金宇澄老师当年既是《上海文学》杂志的主编,又在网上写被订户跟帖催更的小说,而那部在网上完成的小说,又成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《繁花》。文学艺术的良善,就体现在促进彼此适合的人相遇。
这样一来,剩下的麻烦是:谁要是再以怀才不遇自我安慰,就有点儿不方便了。欧美最成功的跨界作家尼尔·盖曼有一句心得:
总是无法获取承认只有两个可能,要么是我确实不够好,要么是我不理解这个世界
——还不知道通过创作去撬动那只新杠杆的方法。这也不是说创作者要扭曲自己或者降低水平去逢迎大众,而是任何表达和输出都有一些基本准则。
尼尔·盖曼就是这个新杠杆的超级玩家,他的奇幻小说《美国众神》《鬼妈妈》《坟场之书》、绘本故事《睡魔》不断被影视改编,输出的都是带有完整世界设定的 IP。如果说斯蒂芬·金意味着一个作家在电视时代所能取得的最大商业成功,尼尔·盖曼就代表着网络流媒体时代。
盖曼在纽约的巴德学院开设了一门创意写作课程,每年教二十多个学生。盖曼非常有表达魅力,人也帅,经常在自己作品的改编影视里客串,新杠杆的价值正在于:能在课堂上对 25 个人讲的内容,就可以转化成 25 万人在线收看的内容。所以他把这些讲了五六年的内容变成了一门叫做《讲故事的艺术》的大师课。
未来几天,我和你一起分享一下我听这门课程的笔记和联想,联想的内容是用我们这边的情况去和盖曼对话。
第一次对话就很不恭敬,盖曼的讲故事课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呢?恰恰在于他不算天才大师,只是一位类型写作的超级玩家。
天才是没法学的。天才写作和有方法的写作之间的关系,就像艺术电影和类型电影。艺术电影不是指文艺片,文艺片和类型片是有很大重合的。
真正的艺术电影,我们普通观众不大看得进去,它要实现真正的原创,一定得从固有经验里突破出去,为电影的可能性去探路。只是探出来的很多路,是除了作者本人别人走不通的。硬分析天才之作的方法,那只能获得一些废话:把冰箱门打开,把大象关在冰箱里,再把冰箱门带上。
而盖曼的天赋类型和方法,我们都够得着。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他二三十岁的时候,写小说总被退稿,编辑甚至明告诉他——你写的这种玩意儿肯定出版不了。他想,那我就不如先研究出版这个行业吧,出版社为什么会选择一部书稿?欧美的出版界和我们的运作方式不同,有一点儿像唱片公司和艺人之间的关系,编辑的地位很高,负有策划人、经纪人的职能。
盖曼在这门课程里讲的,都是相对明确的写作工具。
他称之为打开自己的工具间,一件一件地告诉你,每样工具是干什么用的,具体怎么使用。怎么把一个创意、一种灵感连接到具体的故事推进上,最终实现成品。如何让它在出版社那里拿到一个好合同,在市场上实现一个好收益。
为你的人物建立一个明确的动机
如果你学习过一些创意课、写作课,可能会觉得盖曼讲得也不新鲜,很多东西大同小异。那你得注意,这样的地方才是真正要划重点的:大家都这么说,那就是实践证明最有效的,而盖曼讲法里的那一点儿不同,可能是他成为超级玩家的秘诀。
今天剩余的时间,先说一条凡是做编剧都耳熟能详的规则,不从事创意内容的朋友也请留步,只要你的业务是和人打交道,就值得听完。这条规则是:
为你的人物建立一个明确的动机
。
我觉得所有虚构作者的最大痛苦,就是始终面对一个问题,它是英国作家伯吉斯小说《发条橙子》的第一句话,“下面,应该干些什么呢?”小说家阿乙如此喜欢这句话,把它当成了一本小说的书名。阿乙老师也可能是不喜欢,只是憎恨这种状态:灵感产生了之后,剩下的都是苦战。我们好不容易完成了一段描写、一部分情节,马上就要去想:下面,故事该往哪里去呢?创作就是在一个接一个的岔路口之前选择,没人知道岔路通向何处,更倒霉的是眼前还可能彻底没路了。
盖曼说:
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,就去想想这个人物的动机是什么
,思考他到底要的是什么?他这里说的是 Want,不是一般的需要,而是从他的观念、性格生发出来的意愿;而一般的需要是 Need,可能是此时此刻他必需做的、只能做的。我们现在就把这两个词分开比较好,一个是必需做的,一个是真正的意愿。
想清楚人物意愿这件工具,好比一只手电筒,会照亮你面前的那些岔路。这个人物从自己的意愿出发,按照他的性格,会说什么,会做什么,他因此和其他人物形成的互动,就是接下来的故事情节。
有些作家和编剧擅长刻画人物,能创造出性格鲜明的好角色,但是不知道该把他们放到一个什么故事里。盖曼给出的建议和组织斗鸡、斗蛐蛐差不多:你就挑两个最喜欢的人物,让他们想要的东西彼此矛盾、互斥,放进一段情景里就行。这段冲突里,至多只有一个赢家,你就很容易写出一个有戏剧性和张力的好故事。
这个工具为什么对各行各业都有价值?
好像除了粮食、能源这些行业,大多数的产品都是在提供一种体验。一个虚构人物到底想要什么,就相当于我们在设想服务对象到底想要什么。比如,这条街上有这么多的旅馆酒店,大部分都能保证卫生和舒适,那么一位顾客到底会因为什么选择我?记住,
是他想要,不是我认为他想要,我有没有什么画蛇添足的服务反而妨碍到了他真正的需求?
你对人物目的的捕捉和理解有多深刻,这个故事就有多大吸引力和可能性。
盖曼说,他有时候写一个人物,会逐渐认识到这个人物的真实需要,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些,他也许并不真的在追求世俗的成功,他只是追求个人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