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
建立写作习惯的6个建议
输入“/”快速插入内容
建立写作习惯的6个建议
欢迎回到
《文化参考》
,我是贾行家。
有位即将中文系毕业的研究生同学问我:该不该尝试当作家?好像只有中文系有这类情况,学工科的同学不会犹豫该不该当工程师。然而这又是中文系的特点,抗战时代西南联大的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宣称“中文系不培养作家”,从他之后的几十年里,很多代北大的中文系主任也一直在重申这个宗旨。
那中文系培养的是什么人呢?是语言学家和专业的语文工作者。早期的中文系,像沈从文、吴组缃这样能教小说写作的教授并不多,也没有固定的教法。举个例子,沈从文翻了几页一个青年作家的作品说:“爱用成语写景,这不行。”这话没什么学术依据,是经验之谈,因为沈从文主张写景是在为人物建立独特的环境,用成语的话,这个环境就一般化了。沈从文习惯就作品说作品,学生写完了他改,具体的道理何在那得自己悟。在很长时间里,中国作家都相信写作是没法教的,要学也只能是这种师徒关系的单独传授。
但是事实又不完全支持这个说法。我们知道,中文系里既走出了很多的小说家和诗人,又有很多作家进入大学成为中文系教授。北大中文系在2014年开了创意写作班,这在英美已经是传统学科了。西方作家里,不少人都有专业的文学背景,我一直觉得这是西方文学的一大优势。
可惜的是这位同学问错了人,我也不是学中文的。好在我发现他虽然学中文,但是写作属于高兴了就写几篇。那我可以给他一条基础性建议:想走职业道路,得有职业状态,先要有固定的写作习惯。
平常满肚子话,拿起笔来千钧重——这个感受就是因为没有写作习惯。在去年的一次直播里,我用两分钟分享了一个简单版的个人建议,就四句话。今天再稍微解释一下:
作者不能坐着等灵感来敲门,而是要先习惯稳定输出,灵感才会跟着来。
按时髦的说法是,你要学会在写作这件事上进入心流状态。这个习惯对不打算当作家的人也大有帮助,我们知道,一个成熟的想法是需要写出来的,这就像真正掌握一门技术的标志是能再教给别人。
一、设一个三分钟倒计时
有了写作的想法,在手机上设三分钟倒计时。这三分钟里去喝水上厕所,闹钟响了,立刻坐下来开始写。
这是写作里最关键也最痛苦的一步。再勤奋自律的人也害怕一张白纸,无数作家一辈子都是在创作冲动和这种恐惧之间度过的。你看他们谈自己的写作经验时,什么乐子都有,有的挑地方,有的挑文具和打字机,有的案头必须摆着当天的鲜花,有的必须窗户外面要能看见奶牛,就是在推迟坐下来的那一刻。
余华拿着一篇大作家谈写作的文章哂笑着说:他说这些的时候刚写完了一部长篇,好了伤疤忘了疼,他在写的时候不可能这么轻松。所以说长痛不如短痛,我们不如
建立一个地铁到站必须发车的强制性,“死线”(deadline)永远是效率的好朋友。
二、开头:从前有座山,山上有座庙
意思是:你坐下来就会为第一句话犯愁。加西亚·马尔克斯小说的开头好是世界闻名的。但是我们不能学他,他为了完成开头的段落,常常要花好几个月去磨。因为他的这一段要解决好多问题,要决定整部小说的风格。
所以我们的第一句话不妨用最简单的方式,就是“从前有座山,山上有座庙”这个最古老、最安全的开头方法。
为什么所有童话,第一句都是“很久很久以前”?因为这就是老老实实地告诉读者基本信息:时间、地点、人物,这是一件什么事,它像一张请柬,在邀请读者走进自己的文字里来。很多有才华的作者都吃亏在了花招太多,一上来就给读者布下迷魂阵,急于告诉对方自己多么富于才智。
你可以想象:
你正在和人聊天的时候,正常人第一句话该说什么,那你就写什么。
比如你写的是会议的发言稿,那第一句话就是:今天开这个会的起因是什么,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?
三、珍惜惯性
写作就像推车,让轮子转起来是最吃力的,转起来之后,别轻易停下来。中途别看微信,别刷淘宝。也别对刚写的内容反复地改。
前几天有一位同事也和我聊这件事,她就是爱反复地改刚写完的话。其实我也这样,所以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:这看着像精益求精,其实是逃避未知。
文字是讲“行气”的,确定字词的标准要依靠通篇的韵律和节奏,不是这样局部反复磨。
我和她共勉:我们就把写完的段落当成聊天软件里发出去的信息,或是下棋时走出去的步,到复盘时再改。
美国作家卡佛的小说初看平淡,细读有惊涛骇浪,能用几句家常话就让读者汗毛倒竖。
他的写法就是第一稿飞快地把稿纸填满,遇到不满意的地方做个记号,提醒自己再回来的时候怎么改。写不下去的地方他就先只写一半。因为真正的具体工作是在第三第四稿才开始的。
这个道理,我是看油漆匠工作时悟出来的:他们先刷一遍底漆,建立大致的轮廓,晾干了之后再打磨、抠细节,所有的光彩都在之后几遍的粉刷上。下笔千言、倚马可待,那是天才的事,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。
说起来,写作的心流感觉很像是和一个人聊得投机,越说越兴奋,下一句话自动地涌到嘴边来。这种感觉请一定要珍惜。
四、在有把握的地方停下来
第四句话是我从很多作家的经验里提炼出来的:就是如果不是一天的工作,那就要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停下来。不要等今天的思路枯竭了才停下,要在确定下一段该写什么,怎么写的时候就按暂停键。
这样一来,明天可以拿起来直接往下写,大大减轻了要上闹钟才能工作的痛苦。
我的建议就是这四条:三分钟倒计时;“从前有座山,山上有座庙”;珍惜惯性;在有把握的地方停下来。
⭕️ 西方创意写作课:15分钟写作法
下面再和你分享两个更具体的写作建议,可以叫“15分钟写作法”和“二刷读书法”,来自于芝加哥大学创意写作教授多萝西娅·布兰德。
15分钟写作法就是建立固定的写作习惯
。成熟的作家各有各的习惯,而且会彼此矛盾。马尔克斯每天固定写五个小时,只能写出三四行;莫言在构思成熟以后,会用冲刺的速度,在四十天里写完五十万字。但是对初学者来说,入门的规则是比较一致的。
布兰德首先建议
把这个时间固定在每天起床,你要比平常早起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,不要说话,不要读报纸,不要抓起一本书读,而是立刻写作。
刚开始的时候,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,可以是刚刚做的梦,可以是前一天的活动,是一段真实或是虚构的对话,或者对一些想法的整理。要快速地写,不要做自我评价。
第二天早上继续写的时候,也不要重读你昨天写的东西——这个说法和很多职业作家的经验不同,他们坐下来会先读昨天写的东西,确定能不能留下来,能留下再进入新段落。这是因为我们说的这个练习的目标是建立单纯的习惯,写得好坏与否、有没有用还不重要。
几天之后,你就会发现自己能不费劲地写到一定字数了。那你再继续练习下去,直到每个早上能写到这个字数的一倍。
之后,你为自己寻找固定的15分钟来专门写作,这是一个严肃的自我承诺,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改。这15分钟要不断地变换时间段,把它从早晨挪到下午、晚上,直到你在任何时候都能随心所欲地写出流畅的文字。布兰德有一个金句:
“如果你必须写,那你就能写。”
假如你做不到这两步练习,那就放弃写作。这说明你对写作的抗拒大于你对写作的愿望。
按我的统计,绝大多数职业作家的写作时间是每天四个小时左右,因为坐下来只是作家工作的一部分,每天八小时的写作要是再加上阅读和思考,那这个人就是在用生命写作了。